充换电10年变迁:需要野心,但更拼韧性

分享到:

与时代同频,与产业共进。这是行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2015年至今,我国充换电行业走过了十年风雨耕耘路。在这期间,政策、技术以及市场逻辑不断合力,重塑着充电基础设施的未来。精耕时代下,充换电行业的粗放式增长宣告落幕,随之开启的,是以深度挖掘长期价值、整合资源,精准破解痛点与瓶颈的“效能革命”。

锚定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为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筑牢根基。9月27日,“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合肥拉开帷幕。以“十年奋进·智启未来”为主题,大会期间,产业链多方参与者共同探讨了行业升级的核心路径。

此外,基于对充电行业的深度洞察,深圳科华产品总监樊志强在大会论坛分享期间提及,当前充电行业正朝着大功率、超快充方向快速发展,但传统充电设施仍面临故障率高、效率不足,以及设备更新改造成本高等痛点,制约了用户体验与商户盈利。作为充电设备生产企业,则应构建起覆盖用户与商户双侧需求的充电产品体系,为车主带来“高可用、超易用”的充电体验,也让运营商在场站全生命周期内“多赚钱、多省钱、多省心”。

“攻城略地”背后,充换电产业上下游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01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预见充电基础设施下个黄金十年

十年奋进,智启未来。

这十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从“蹒跚学步”到“领跑全球”的十年,也是充电基础设施从“单点零散”到“场景化密布”的十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十年征程中,以技术为根、以场景为本的充电桩企业,也成了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回溯产业发展初期,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以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寥寥无几”,“充电难”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彼时,充电设备技术落后、标准不统一、运营模式单一,用户充电体验差等等问题充斥,行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十年后的今天,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多维度体现。

数据层面,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734.8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31.6万个,同时2025年1-8月的桩车增量比也达到了1:1.8。

技术层面,直流桩逐渐走向大功率的发展方向,充电功率也跃升至如今的480kW、600kW,在兆瓦级超充技术加持下,充电功率也被推升至1兆瓦以上,甚至突破1.5兆瓦;运营模式层面,早期单一的充电服务,也延伸出光储充换一体、V2G、充电+商业等多元业态;在场景端,伴随城市公快站、目的地补能、物流园区以及矿卡补能场站的规模化落地,不断扩容的市场,也倒逼充电网络在技术驱动下实现生态融合。

大会首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于“充换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提及,当前我国充换电设施已进入规模化建设与模式创新并重的新阶段,全国充电桩突破千万台,网络化布局正加速形成。

站在十年的新起点上回首,这场跨越,同样离不开政策驱动。自“新基建”战略落地,为产业注入信心,到《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出台,明确到2027年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国充电设施网络布局,稳步构建布局合理、品质升级、技术先进的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技术强制升级、场景化基建、电网协同三轨并进的背后,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同样少不了上游设备厂家的深耕。在这一过程中,深圳科华则凭借从电力电子先行者到充换电基础设施领军者的三十七载跨越,从模块到系统,从平台到服务,构建出差异化竞争力。

02

从硬核硬件到全场景方案

深圳科华以全系列产品赋能充电产业

如何依托产品体系和技术路径,用创新之力与产业同频共振?

作为深耕电力电子领域37年的企业,凭借对能源技术的深刻理解,深圳科华则打造了充换电基础设施全系列方案,依托深度场景化能力,服务单点充电需求的同时,能够适配复杂的能源协同,成为“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高质量兆瓦超充,加速充电服务品质跃升》主题演讲期间,樊志强提到,通过提升充电成功率、设备在线率与故障恢复效率,深圳科华能够显著优化车主侧的充电体验;同时,借助功率动态调配与能效优化技术,来帮助运营商实现运营增效,并以安全可靠为基石打磨出的产品体系,为充电基础设施迈向高效、可信、可持续的新阶段,提供关键支撑。深圳科华推出「极质兆瓦超充方案」,也能够满足城市、高速、物流园区、矿山、港口等所有超充站的高质量建设需求,突破传统方案桎梏。

围绕充电场景需求,深圳科华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也为行业带来了深度赋能。

聚焦高效、可靠的电力转换核心,提供适配不同功率需求的模块化产品,深圳科华的高效SiC充电模块,涵盖了40kW等主流规格,可灵活集成至不同功率的充电桩或充电堆。

诸如深圳科华自研的「40kW高效碳化硅模块」,该产品集高效率、高可靠、强适应、低噪音等多项优势于一体。通过搭载碳化硅技术,模块充电效率最高可达97%以上;采用车规级智造工艺、60+项安全防护技术、-40~75℃超宽工作温度设计,无惧恶劣环境挑战;同时以150-1000V超宽电压输出,兼容适配更多车型;凭借自研独特智能算法,三级降噪模式下<55dB,减少扰民投诉。

▲深圳科华该充电模块于2025欧洲智慧能源展期间,斩获“E-Mobility”奖项,成为唯一一家获得该类奖项的中国桩企。

而深圳科华推出的V2G充放电模块及整桩,则具备了充电与放电双向功能,适配车网互动场景,能够参与电网调峰填谷,兼具能源管理与收益的提升能力。此外,深圳科华同样推出了涵盖国标、CE/UL国际标准等不同认证的充电模块,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市场的充电桩集成需求,兼容各类车型的充电协议。

▲深圳科华赋能上海首座V2G公交充放电场站

此外,针对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深圳科华也以创新技术破解出行补能痛点。

如在社区、商业综合体停车场场景,可选用深圳科华的30-180kW直流充电机,同时结合深圳科华智能运维平台,可实现远程解决95%+异常问题,减少运维上站人力投入,提升运营效率;对于大型城市超充站、高速枢纽充电站,则可以选用深圳科华360-1440kW分体式直流充电机,其搭载400/1000A超充终端,赋能“一秒两公里”,依托千枢矩阵投切,也可提升约30%功率利用率,以适配高密度补能的超充场景。

▲深圳科华赋能福建水泥首座重卡充电站

而在港口、矿区、物流园等追求时效性的运输场景,电动重卡则需要破解效率、可靠性与经济性等多重难题,寻找补能的“终极答卷”。

助力电动重卡补能设施向“高功率、高密度、场景化”升级,深圳科华率先推出了功率覆盖400-5000kW的充电设备,支持配置2000A兆瓦超充终端,最快可实现“充电五分钟,续航百公里”。方案依托0待机功耗模块+智能效率寻优整桩技术,相比传统方案能降低约1.6%电能损耗,同时通过自研灌胶模块、迷宫式风道、智能监测与控温等技术,多维度提升重卡充电站的补能效率,保障长时间大功率稳定输出,精准匹配场景需求,以高可靠为基础,为场站带来可持续运营价值。

综合来看,深圳科华推出的高质量兆瓦超充解决方案,其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液冷系统以及风冷系统,并通过创新性智能并柜设计,实现全局功率调度、扩容灵活,满足不同类型超充场站建设需求。具体来看,其液冷超充系统整柜功率覆盖480-1600kW,风冷系统整柜功率范围为480-5000kW。并由此可进行全风冷超充组合、液冷+风冷超充组合,以及全液冷超充组合。

以模块化、可扩展为核心,深圳科华的充电设备不仅满足了大规模充电场景的功率调度需求,同样带来了“效率、成本、安全、体验、场景适配” 五大维度的优势。

▲深圳科华赋能湖北高速超快充站

03

绿色出行浪潮下的“科华力量”

以多维贡献,奔赴下个十年之约

与充换电行业同行十年,深圳科华并未止步于“产品供应商”的角色,而是以“产业共建者”的姿态,从技术突破、标准制定、生态协同等维度,贡献“科华力量”。

首先是技术层面,通过打破壁垒,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前,我国充电设备核心技术、模块效率以及可靠性等还有较大升级空间。深圳科华从电力电子技术切入,持续投入研发,先后攻克 “高功率密度模块设计”“液冷散热”“V2G 双向控制”“光储充协同调度” 等关键技术,用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例如2017年,其柔性充电堆技术入选政府“科技应用示范项目”,实现功率动态分配,提升了设备利用率;2021年发布的V2G模块,推动车网互动从概念走向实践;2022年推出了全液冷超充,带动行业向大功率、低温升、高可靠方向演进,为充电设备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而在2024年,深圳科华也率先发布兆瓦级风冷超充,为充电行业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此外,深圳科华也建成了业界先进的EMC实验室(CNAS 认证)、兆瓦级性能验证平台、液冷系统仿真平台等研发设施。这些技术积累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竞争力,更推动我国充电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从 “跟跑” 走向 “领跑”,为产业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在标准制定方面,通过共建体系,深圳科华也在助力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在充电产业早期标准混乱的阶段,通过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深圳科华也已成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深圳科华累计参编30余项充电标准及白皮书,涵盖充电设施安全、超充技术规范、运维管理、计量验证等多个领域,包括《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GB/T 18487 系列)、《电动汽车充电桩能效定值及能效等级》(国标)、《液冷超充桩技术要求及安装规范》(团标)、《充电基础设施出海白皮书》等。

▲深圳科华参编的GB/T 50966—2024《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标准》以及GB/T 51077—2024《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标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些标准的制定,也有效解决了早期“桩车不兼容”“安全隐患多”“运维无依据”等问题,让我国的充电标准体系,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通过开放合作,深圳科华同样携手多方构建出共赢格局。在运营端,深圳科华与中石油、中海油、国网、南网、小桔充电、壳牌比亚迪等企业深度合作,提供整桩及充电场站解决方案。

▲深圳科华赋能中国船舶电动船大功率超快充站

此外,通过落地城市超快充站、车企全液冷超充站、V2G光储充能源站、公交/机场/高速充电站、重卡/电动船舶充电站、社区充电站等项目,覆盖从城市出行到物流运输全链路场景,深圳科华也炼就出“技术+场景”深度融合能力,打造了充电补能网络生态协同的“纽带”。

04

与时代同频,与产业共进

充电行业仍需坚守与突破

站在充换电产业十周年的节点回望,产业链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对于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向高电压、高续航升级,以及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充电产业还将朝着超充普及、能源协同以及智能高效的新阶段迈进。

对于深圳科华而言,过去的十年,是与产业共成长的十年,未来的十年,也将是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十年。从全系列产品布局,到深度参与标准制定,再到持续输出高质量解决方案,成为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深圳科华或许也会在“创造可持续价值” 的征途中,为充电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如中国充电联盟十年历程所映照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参与者的坚守。未来发展,也需要更多诸如深圳科华这般的企业,既能仰望技术星空,也能脚踏实地深耕场景。这些企业,是同行者,也是引领者。

而这,也正是我国充电产业十年蝶变的意义所在。

下一个十年,依旧是值得期待的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xnyqccy.com/industry/1441.html

温馨提示:创业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编辑声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网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为作者admin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1074976040@qq.com

快讯

admin

热文

admin
  • 日榜
  • 周榜